说真的,走进影院之前,我天真地以为是来参加一场五年后的同学会。毕竟前作那股子青春的酸腐气息,混合着泰国常年湿热的空气,闷得人眼眶发酸,后劲十足。结果呢?《不再是朋友的夜晚第二季》劈头盖脸给了我两小时的潮湿、背叛和令人牙酸的真相。导演像是掐灭了前作最后一丝阳光,把我们连人带椅子,一脚踹进了曼谷最深的臭水沟里。
谁要是还抱着纸巾,想看一场“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朋友”然后哭得稀里哗啦,那你走错片场了。这部续作,根本就不是什么青春挽歌,它是一场拖了五年的,对所谓“纯真友谊”的公开处刑。
“假朋友”与“真凶手”:一场长达五年的剧本杀
续集的故事,从一个看似狗血的“新线索”开始。主角Pae,那个活在死党Joe阴影下的倒霉蛋,如今在曼谷当个拍三流广告的社畜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发现当年Joe的死,可能不是一场意外。
于是乎,一场抓马的“老友记”重聚上演了。当年的班花、学霸、混混,一个个被重新拉回五年前那个夜晚。可导演的骚操作在于,他压根没想给你玩什么本格推理。那个所谓的“线索”,就像是你玩剧本杀时,DM(游戏主持人)扔给你的第一个、也是最没用的一个道具。
真正的凶案现场,是他们这五年来的每一次欲言又止、每一个闪躲的眼神。电影最狠的地方,就是把那层叫“友情”的滤镜彻底撕碎。你以为他们在找凶手?不,他们是在找一个能让自己睡得安稳的借口。Pae的结局尤其值得玩味,他最后那个选择,让影院里一半人骂他自私,一半人叹息说“换我也一样”。这恰恰是这部续作的深度解析所在:成年人的世界里,真相不重要,一个能说服自己的“故事”才重要。
导演,你到底在拍谁?Pae的摄影机与上帝的审判席
看到一半,我突然明白了。《不再是朋友的夜晚第二季》的评分为什么会两极分化。很多人骂它节奏乱、闪回多、人物动机反复横跳。但如果,你把整部电影看作是Pae——这个一直想当导演的男主角,自己拍摄、剪辑的一部“伪纪录片”呢?
一切都通了。
那些摇晃的手持镜头,不是导演技艺不精,是Pae内心的惶恐与不安。那些突兀的、碎片化的闪回,不是叙事混乱,是Pae在记忆的废墟里,一次次徒劳地想要拼接出对他有利的“真相”。他不是在调查,他是在“补拍镜头”,在修改剧本,企图从一个“害死朋友的懦夫”,把自己洗白成一个“为朋友追凶的英雄”。
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,完全就是Pae的精神状态外化。整部片子,我们都困在他的主观视角里,被他的内疚、偏执和自私耍得团团转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“真相”,真的是真相吗?还是一个导演为了让自己活下去,而精心编织的谎言?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。
曼谷没有眼泪,只有生锈的铁轨
如果说第一部是清迈的阳光、校服和青草地,那第二部就是曼谷的霓虹、汗臭和永不停歇的轻轨噪音。导演残忍地把这群人的青春遗物,扔进了都市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。
电影的色彩,从前作明亮的日系风格,变成了王家卫式的浓郁、潮湿和暧昧。角色们不再有大段的独白,更多的是在闷热的公寓里,在嘈杂的夜市里,在呼啸而过的天铁下,用沉默对抗彼此。他们的友情,就像曼谷街头那碗忘了放糖的芒果糯米饭,看着还行,一吃,全是涩的。这种氛围,比任何一句声嘶力竭的“你为什么骗我”都更有杀伤力。
所以,别再纠结Pae最后的选择是不是三观不正了。也别再为那段回不去的青春哭坟了。《不再是朋友的夜晚第二季》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方式告诉我们,有些夜晚,就是用来告别的。有些人,一旦不再是朋友,就成了你人生悬案里,永远的嫌疑人。
它不是一部完美的续集,甚至观感上会有些“折磨”。但它足够真诚,也足够残忍。它逼着你回头审视自己记忆里那些被美化过的青春。如果给你一台摄影机,让你重访当年的某个“夜晚”,你敢按下录制键吗?你拍出来的,又会是谁的“真相”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