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年头的互联网,真是什么光怪陆离的戏码都能上演。前一秒还跟你站在同一战壕,痛陈游戏厂商的“七宗罪”,一副“知我者谓我心忧”的玩家知己模样;后一脚,人家就摇身一变,成了指点江山、兜售未来的“人生导师”,反手就给你拍上一门价格不菲、专治你“游戏沉迷”的速成高价课。
这操作,丝滑得像德芙,也“骚”得让人猝不及防。
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,对着屏幕,满脑子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问号,外加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的口吐芬芳?
一、完美的“猎杀”闭环:从共情到收割,只需一个剧本
咱们先来盘盘这套路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营销。
第一步,立人设,找共鸣。这位网红,他不是什么外人,他就是“我们”中的一员。他懂游戏的每一个槽点,他明白玩家的每一次“破防”。他骂游戏,不是无的放矢,而是拳拳到肉,骂得你点头如捣蒜,恨不得当场引为平生知己,高呼“英雄所见略同”。他为你发声,为你鸣不平,这种情感上的深度绑定,比游戏里的“契约”还牢靠。
可你以为这是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?天真了。这声吼,是冲锋号,是集结令,更是下一步“收割”的完美铺垫。
第二步,制造焦虑,颠覆价值。当情感共鸣达到顶峰,话锋一转,最诛心的一环来了。“兄弟们,骂归骂,但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在这破游戏上,值吗?”“看看别人,早就靠副业月入过万了,我们还在为了一个虚拟的段位熬夜。”
看见没?价值体系的偷换开始了。他把你从“享受游戏乐趣”的频道,强行切换到“时间变现、阶级跃升”的赛道。你玩游戏,不再是放松,而是“虚度光阴”;你的热爱,一文不值,甚至成了你落后于人的“原罪”。
第三幕,兜售解药,完成收割。就在你被这套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,开始自我怀疑、焦虑爆棚的时候——“解药”来了。一门精心包装、号称能“帮你找到人生新方向”“把游戏思维用于赚钱”的高价课,闪亮登场。价格嘛,通常是你在这游戏里氪金的好几倍,美其名曰“投资自己”。
从痛骂游戏到推销课程,整个流程行云流水,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就此形成。网红骂游戏推高价课,这根本不是两件事,而是一件事的上下半场。上半场负责把你的精神打残,下半场负责卖你拐杖。
二、被冒犯的,不只是钱包,更是我们的“精神自留地”
说白了,如果只是单纯的流量变现,大家或许还能理解。毕竟,在互联网“万物皆可恰饭”的时代,谁还没点求生欲呢?
但这事真正让人恶心的地方,在于它赤裸裸的背叛与精神层面的“PUA”。
游戏,对很多人来说,早已超越了“消遣”的范畴。它是高压生活下的“避难所”,是疲惫现实外的“乌托邦”,是我们能暂时卸下所有社会身份,回归纯粹“玩”的本质的一片精神自留地。我们在这里消费,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,买的是一份快乐,一份暂时逃离的自由。
而这位“人生导师”在做什么?他闯进你的“避难所”,一脚踹翻你的篝火,然后指着你的鼻子说:“你这叫逃避,是病,得治!我这有药,一个疗程998。”
这是一种极其傲慢的冒犯。它不仅掏空你的钱包,更是在试图定义和垄断你“快乐”的解释权。它告诉你,你那种纯粹的、无功利的快乐是可耻的,是低级的;只有转化为生产力、转化为金钱的快乐,才值得被肯定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《庄子》里的惠施和庄子。惠施说,你的大葫芦没用。庄子说,你为什么不把它当成小船,浮游于江湖呢?万物皆有用,关键在于你怎么看。可在这些“导师”眼里,万物只有一个用处——变现。
当一切热爱都要被量化,当所有激情都要为“搞钱”服务,我们的人生,会不会最终也变成一门待价而沽的“高价课”?
三、喧嚣过后,我们该守住什么?
风波总会过去,网红会被淡忘,新的闹剧还会上演。但透过这“网红骂游戏推高价课”的荒诞戏码,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,是那种无孔不入的、试图将我们一切精神活动都“功利化”的商业逻辑。
他们贩卖的不是知识,而是焦虑本身。他们利用的,正是这个快节奏时代里,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、对于“落后”的恐惧。
所以,下一次,当再有“知己”为你“义愤填膺”时,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。分清哪些是真诚的共鸣,哪些是收割的前奏。
更重要的是,请务必捍卫好自己那片“无用”的精神角落。允许自己有一些纯粹的、不为任何目的的热爱。无论是游戏、追剧,还是发呆。因为,正是这些“无用之事”,才让我们在被各种KPI追着跑的“有用”世界里,还能喘口气,还能记得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。
毕竟,人生的意义,如果最后只能用一门高价课的学费来衡量,那未免也太廉价了些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