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听到了吗?不,我不是说窗外的雨,也不是远处工地的轰鸣。我是说你脑子里那个声音,那个挥之不去的、永不打烊的背景乐噼啪啦噼啪啦叭叭叭啦叭。
别装了,我知道你听得见。在你试图集中精力看一份报告时,在你深夜里刷着手机却不知所看为何物时,在你和朋友高谈阔论,话到嘴边却突然卡壳时,它就来了。像一场永不停歇的电子鞭炮,在你的颅内开着一场无人问津的派对。
网上那些“文笔优美”的作者们会告诉你,这是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诗意,是新年钟声敲响前的热闹,是爱情萌发时的心跳。
拜托,能别这么“小清新”吗?
让我们把话说得敞亮点:这串鬼魅的声音,根本不是什么诗与远方。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“出厂设置”,是我们精神世界的“广场舞神曲”。
噼啪啦,是信息在爆炸,也是我们在碎掉。
每天早上眼睛一睁,无数的APP推送、工作群消息、热搜榜单就像决堤的洪水,瞬间填满你还没来得及清醒的大脑。每一个“@全体成员”,每一次“您有新的外卖订单”,每一次朋友圈里精心P过的生活,都在你脑子里“噼”地一声,炸开一朵小小的、焦虑的蘑菇云。
我们总说“内卷”,卷的是什么?卷的就是看谁能在这场盛大的“噼啪啦”交响乐中,保持微笑,假装自己游刃有余。我们的大脑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,注意力比金鱼的记忆还短。这边刚想着工作的KPI,那边又惦记着晚饭吃什么;刚为一条国际新闻义愤填膺,转眼又被一个沙雕视频逗得前仰后合。
这种持续不断地切换和撕裂,就是最真实的“噼啪啦”。它不是声音,是状态。一种灵魂被反复碾压,直至粉碎的状态。
叭叭叭,是我们在表达,也是世界在装傻。
更有意思的是,我们一边被这噪音折磨,一边又拼命制造着新的噪音。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越来越不会“好好说话”了?我们用玩梗代替思考,用表情包覆盖真心,用一连串的“哈哈哈哈”和“救命”来掩饰自己真实的贫乏或深刻。我们在社交媒体上“叭叭叭”地说个不停,看似口若悬河,实则言之无物。
我们渴望被理解,却又害怕被看穿。于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最安全的方式——加入这场狂欢,让自己也成为噪音的一部分。我们“叭叭叭”地批判着我们不认同的一切,又“叭叭叭”地追捧着我们不理解的潮流。
这像不像一场荒诞的戏剧?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喊,但没人在听。或者说,正因为没人听,我们才要喊得更大声。这“叭叭叭”的背后,藏着多少欲言又止的真心话和无处安放的孤独感?
所以,别再信那些教你“断舍离”、“拔掉网线去冥想”的鬼话了。你逃不掉的。就算你躲进深山老林,这首“噼啪啦噼啪啦叭叭叭啦叭”也会在你心里单曲循环。因为它早已不是外部的干扰,而是内化的节奏,是我们这代人刻在骨子里的BGM。
那咋办?躺平任嘲吗?
不。
我的建议是:别关它,把它开到最大声。
当生活的荒谬让你无力吐槽时,就在心里把它当成战歌;当世界的复杂让你头疼欲裂时,就跟着它的节奏摇摆。承认吧,这就是你的BGM,是你活在这个时代的专属BGM。它混乱、聒噪、毫无逻辑,但它真实得可怕。
与其费尽心机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“宁静”,不如当一个朋克。在废墟上跳舞,在噪音中合唱。当别人试图用一套“正确”的、安静的、岁月静好的标准来规训你时,你就用这首“神曲”回应他。
你看,生活这场戏,本来就没什么高雅的配乐。与其端着,不如疯着。能跟上这首“噼啪啦噼啪啦叭叭叭啦叭”节奏的人,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活着的脉搏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