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跟我扯什么《男人女人一起愁愁愁》这破名电视剧。我告诉你,这名字土得掉渣,也真得扎心。你我这样的都市人,谁不是一边骂着“什么玩意”,一边在深夜里一集不落地刷,看到某个瞬间,TMD,眼泪就下来了。
这剧开播前,我“脑内”已经预演了全套的流量打法:要么是抓着男主那点“少年气”到死不放,批判他如何成为一个巨婴;要么是揪着女主那点“作”,分析她背后是缺爱还是缺钱。再高级点,聊聊原生家庭的烙印,阶级跨越的无力感。
都对,但都腻了。像是一盘盘炒了八百遍的回锅肉,闻着香,吃进去还是那个味。
但《男人女人一起愁愁愁》狠就狠在,它把桌子掀了。它没兴趣跟你掰扯谁对谁错,它甚至懒得给你一个“问题”让你去“解决”。它就那么摊开来,给你看一件事:
在现代亲密关系里,很多男女早就不谈爱了,他们在谈“愁”。甚至,他们把“比谁更愁”当成了最后的、也是最病态的浪漫。
一、欢迎来到“婚姻痛苦奥运会”
剧里有个场景,绝了。男主加班到半夜,一身酒气回来,不说话,就往沙发上一瘫,眉头拧成一个死结,浑身散发着“我为这个家快死了”的悲壮。
女主呢?她不吵不闹。她默默地把地板拖得一尘不染,把孩子的旧玩具分门别类,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张凌晨四点的厨房照片,配文:“无声的烟火”。
看懂了吗?这不是生活,这是竞技。一场无声的“痛苦奥运会”。
男的用“硬扛”参赛:扛KPI,扛人情世故,扛着那个摇摇欲坠的男子气概。他的愁,是沉默的,是向外的,是“我主外,我牺牲”。他的潜台词是:“你看我多累,你还有什么资格不满意?”
女的用“内耗”应战:耗心血,耗情绪,耗尽所有对美好的想象。她的愁,是琐碎的,是向内的,是“我主内,我奉献”。她的潜台-词是:“你看我多憔悴,你难道一点都不心疼?”
他们不沟通吗?他们沟通得比谁都多。但说的全是“愁”的战报。今天老板又画饼了,愁;孩子又被老师点名了,愁;下个月房贷又要涨了,愁;父母身体又不好了,愁。
愁,成了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语言,唯一的“硬通货”。吵架的时候,比谁的愁更高级,更值得被同情。温存的时候,是抱在一起,互相舔舐愁出来的伤口。他们不是在“共渡难关”,他们是在“比赛渡关”,看谁的姿势更悲壮,更能赢得这场“婚姻内卷”的道德金牌。
二、 我们都患上了“问题解决强迫症”
这部剧最让我脊背发凉的,是男女主角最“恩爱”的时刻,往往是家里出了什么“大事”的时候。
水管爆了。孩子发高烧了。某一方的父母突然病倒了。
在这些“危机时刻”,他们瞬间就成了最默契的战友。男的不再沉默,女的不再抱怨。分工明确,执行力超强,那种“夫妻同心”的劲,让你恍惚间以为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。
可一旦问题解决了呢?
水管修好了,孩子退烧了,生活回归正轨了。那股“同仇敌忾”的凝聚力瞬间消失,两个人又变回了那对沉默的室友。
这才是最操蛋的现实。我们不是在追求幸福,我们是在享受“解决问题”带来的虚假亲密感。因为平静的生活太可怕了,平静意味着你们得赤裸裸地面对彼此,面对那个已经没什么可聊的尴尬。
所以,我们潜意识里甚至在“制造”问题。一次无伤大雅的误会,一场可以避免的争吵,都成了给这段半死不活的关系注入的“肾上腺素”。我们靠着这点“drama”续命,假装我们之间还有点什么值得去“战斗”。
就像王家卫电影里说的: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期,秋刀鱼会过期,肉罐头会过期,连保鲜纸都会过期。”
我们不敢承认,我们的亲密关系,也过期了。我们只能不断地往里面添加防腐剂——那些叫作“麻烦”和“愁苦”的防腐剂。
三、 “共同受苦”,一剂最毒的春药
说到底,《男人女人一起愁愁愁》撕开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承认的真相:对很多伴侣来说,“共同幸福”是一个技术门槛太高的活。它需要经营,需要智慧,需要持续不断地提供情绪价值。太累了。
但“共同受苦”就简单多了。
它不需要你变得更好,它只需要你承认“我们都很惨”。它有一种天然的、堕落的公平感。你不用费心去制造浪漫,只要在对方喊“我好苦”的时候,你说一句“我比你更苦”,你们之间就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。
我们把“同甘共苦”这个词,活生生地阉割成了“同苦”。因为“甘”太稀缺了,而“苦”遍地都是。于是,我们干脆在苦水里泡着,美其名曰“过日子”。
这剧为什么让人上头?因为它没给你任何答案。结尾的时候,男女主角没有离婚,也没有和好。他们只是在又一次精疲力竭的争吵后,一起坐在阳台上,看着楼下堵得一塌糊涂的车流,男人递给女人一支烟,女人接了过来,两个人就那么沉默地抽着。
镜头拉远,万家灯火,每一扇窗户里,是不是都在上演着同款的“愁愁愁”?
别问我这剧想表达什么。它什么都没想表达。
它只是把你的生活,原封不动地,又演了一遍给你看。
现在,关掉这篇文章,看看你身边的那个人。
你们今晚,准备聊点什么“愁”的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