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能刷到些刷新三观的帖子,但这个主题,每次看到都让我心里咯噔一下,继而涌上一股哭笑不得的邪火。儿子知道母亲结扎每天都要,短短几个字,信息量爆炸。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抓狂的母亲,和一个执拗得像头小牛犊的孩子,中间隔着一个叫“结扎”的、对孩子来说堪比天书的词,上演着一出家庭版的《等待戈多》。只不过,戈多没等到,等来的是日复一日的崩溃。
说真的,我勒个去,你家娃是复读机成精了吗?
那个“每天都要”的,到底是个啥玩意?
咱先别急着给孩子扣上“不懂事”、“无理取闹”的帽子。冷静下来盘一盘,一个几岁、十几岁的孩子,他真的理解“结扎”这两个字背后沉重的分量吗?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手术台、麻药、一道疤,以及一个家庭深思熟虑后(也可能是冲动之下)的终极决定吗?
他不知道。
在他的世界里,这件事可能约等于:“妈妈身体里有个能生小宝宝的开关,现在被关掉了。”而那个“每天都要”,更不是什么对添丁进口的执念。你真当他是许愿池里的王八,每天投个币就给你吐个娃?扯犊子呢!
他“要”的,是一种确定感,一种安全感。他是在用自己贫瘠的语言和逻辑,一遍遍地确认:“妈妈,你关掉那个开关,是不是不爱我了?”“我们家是不是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?”“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,所以你们不想要另一个像我一样的孩子了?”
看明白没?他不是在要一个弟弟妹妹,他是在求救!他是在用这种最笨拙、最让你心烦的方式,反复试探爱的边界。
沟通?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了
一出事,各路大神就开始念经:“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啊!”
说得比唱得好听。怎么沟通?我见过太多“灾难级”的沟通现场了。
A类父母,敷衍了事派:“哎呀,你还小,问那么多干嘛,长大就懂了。”得,一句话把天聊死,顺便把孩子的好奇心和信任感也掐死了。孩子心里只会想:肯定有鬼,这里面水很深。
B类父母,童话故事派:“因为妈妈是超人,为了保护地球,所以不能再生小宝宝了。”拜托,现在的小孩三岁就可能知道奥特曼是皮套了,你这套嗑哄鬼呢?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,杀伤力比真相大一百倍。
C类父母,生硬科普派:“结扎呢,就是……(此处省略一万字医学术语)”大哥大姐,你是在做学术报告吗?孩子听完,脑子里除了“不明觉厉”四个字,啥也没剩下,该闹还是闹。
这些所谓的“沟通”,本质上都是无效沟通。因为它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:安抚孩子的情绪,重塑他的安全感。
你跟他聊输卵管、输精管,不如蹲下来,抱抱他,告诉他:“宝宝,无论有没有弟弟妹妹,爸爸妈妈对你的爱,是百分之百,永远不会变。做这个决定,是因为爸爸妈妈想把所有的爱、所有的时间、所有最好的东西,都给你一个人。我们觉得,有你一个,就已经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了。”
先处理心情,再处理事情。这么简单的道理,多少成年人就是拎不清。
那道疤,别让它长在孩子心里
母亲身上的那道疤,是物理的,会随着时间淡去。但如果处理不好,这件事,会在孩子心里也留下一道疤,一道关于被抛弃、不被爱、不被理解的疤。这道疤,看不见,摸不着,却可能影响他一生。
说到底,当一个家庭因为“结扎”这件事闹得鸡飞狗跳时,问题往往早已超出了结扎本身。它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这个家庭日常沟通的模式、亲子关系的质量、以及家庭成员间安全感的强弱。
孩子那句“每天都要”,像一声尖锐的警报,提醒着那些在育儿路上疲于奔命的父母们:停下来,看看你们的孩子,听听他真正想说什么。
别再纠结于如何解释那个手术了。去解释爱,去证明爱,去行动爱。
因为那道在母亲身上的疤,最终会不会也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道疤,钥匙,其实一直攥在父母自己手里。别等到孩子的心门也上了锁,再追悔莫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