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。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?我把第一季盘到包浆,台词倒背如流,闭上眼就是那帮人渣裸奔的画面,耳边全是古手川的尖叫。现在,我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《碧蓝之海第二季全集》,关掉播放器,点上一根烟,手是抖的。
不是激动,是五味杂陈。开播前,我跟所有人一样,心里就一个念想:求求了,千万别崩。看完后,我只想说,它没崩,但它用一种你完全想不到的骚操作,背刺了所有人的期待。
一、“闭嘴,然后下潜”:一部顶级搞笑番,居然玩起了默片
先说结论:第二季的搞笑部分,依然是业界天花板,颜艺密度高到让人怀疑声优和画师是不是按帧结账。伊织和耕平那俩孙子,还是一如既往地刷新着人类的下限,新发明的“水下猜拳输了喝海水”游戏,看得我半夜笑出猪叫。
但,这不是重点。
这一季最让我头皮发麻的,是它的“静”。你没看错,就是安静的“静”。高松信司这老贼,也不知道是喝了多少假酒,居然在一部90%时间都在鬼吼鬼叫的动画里,塞进了大量“失声”的时刻。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踩油门的时候,他一脚刹车,直接给你扔进深海。
那些潜水的长镜头,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乐,只有水流声、气泡声,和角色们在面罩下沉重的呼吸声。阳光穿透水面,形成丁达尔效应的光柱,鱼群像沉默的流星一样划过。在那个世界里,没有酒精,没有裸体,没有颜艺。那一刻,你忽然意识到,哦,原来这番名字里,是带“海”的。
这种处理,简直是天才。它就像一杯灌满了生命之水(伏特加)的杯子,突然被人滴进了一滴纯净水。那种极致的动静反差,让陆地上的癫狂显得更加荒诞,也让水下的宁静,有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治愈感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剧情深度解析了,这是在玩弄观众的情绪开关。
二、“人渣”进化论:北原伊织的结局,还是个人?
聊聊角色吧。很多人都在骂,说第二季有些笑点重复,了无新意。我告诉你,说这话的人,根本没看懂。
重复,本身就是一种叙事。
这帮人的大学生活,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俄罗斯套娃:喝酒、脱光、被误会、宿醉、醒来、继续喝……他们被困在这个循环里,看似毫无成长。但就在这该死的循环里,高松信司塞进了无数个微小的变量。
就说北原伊織的结局吧。他和千纱的关系,依然是薛定谔的猫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发糖还是发刀。可你看伊织的眼神,变了。第一季里,他对千纱的感情,是青春期荷尔蒙加酒精催化下的产物。到了第二季,当他隔着潜水面罩,看着在珊瑚礁中自由穿梭的千纱,那个眼神里,第一次有了“敬畏”。
他开始理解,这个女孩所热爱的世界,究竟是什么样子的。
这种成长,比一句“我喜欢你”值钱多了。它不是靠台词推的,是靠着一次次下潜,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这帮人渣,终于在酒精和颜艺的缝隙里,长出了那么一丁点,姑且能称之为“灵魂”的东西。
三、评分两极化?别闹了,是你没喝到位
我知道,现在网上对**《碧蓝之海第二季全集》**的评分有争议。有人嫌它不够纯粹,有人嫌它“说教”。
扯淡。
觉得它不好笑的人,就像一个只喝可乐的人,去评价一杯陈年威士忌。他会觉得辣,会觉得呛,会觉得这什么玩意儿。他尝不出里面的泥煤味、烟熏味,和他妈的时间的味道。
第二季就是一杯后劲极大的烈酒。它保留了第一季那种一饮而尽的爽快,但咽下去之后,会有一股复杂的回甘从喉咙里泛上来。那里面有青春的苦涩,有友情的甘醇,还有一丝,对未来的迷茫。
所以,如果你只是想找个电子榨菜,图一乐,那它依然能满足你。但如果你愿意多品一下,你会发现,它给你的,远比一堆段子要多得多。它用最不正经的方式,聊了最正经的成长。
或许,这才是“碧蓝之海”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。它既是那片能吞噬一切的、狂放不羁的蔚蓝,也是我们每个人心里,那片需要屏住呼吸,才能抵达的、沉默深邃的蔚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