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先撂一句狠话:如果你想看《无耻之徒第一季》学点什么人生道理,我劝你立刻关掉视频,去读《思想品德》。这剧,不是用来“学习”的,是用来“确认”的——确认生活本身,就是一坨打不烂、捏不碎,还他妈热气腾腾的狗屎。
Frank Gallagher,这个顶着一头油腻长发,永远在找下一杯酒的老混蛋,在第一集的开头,醉醺醺地对着镜头介绍他的“产品”——六个孩子。他语气里那点可笑的自豪,和他对家庭贡献为零的现实,形成了第一个,也是贯穿全剧的巨大耳光,响亮地扇在所有关于“家庭”的温情脉脉的想象上。
很多人聊《无耻之徒》,张嘴闭嘴就是“评分为什么这么高”,闭嘴又是“剧情三观不正”。省省吧,还在用“三观”这把尺子量Gallagher一家,就像试图用小学算术去解一道高数题,不是题错了,是你用错公式了。
老爹Frank:一个无赖,和他的反鸡汤哲学
聊Gallagher家,绕不开Frank。这个男人,是行走的家庭灾难,是所有孩子童年的噩梦具象化。他偷自己孩子的抚恤金,骗残疾人的钱,为了喝酒能把自己卖了。从任何角度看,他都是个彻头彻尾的人渣。
但你再往下看一层。
Frank拥有全剧最牛逼的语言系统。当他清醒(或者说,没那么醉)的时候,他能引经据典,把自己的无耻行径,包装成一套对抗虚伪社会体系的“反抗哲学”。他骂政府,骂资本,骂所有道貌岸然的规则,骂得头头是道,逻辑自洽。他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错,他只是压根不选那条路。
这个角色最妙的地方,就是编剧把他写成了一个失败的“哲学家”。他的人生信条,就是一套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混合体。他看透了“美国梦”的虚伪,所以他选择主动“摆烂”,用一种寄生虫的方式,讽刺那个他永远无法融入的系统。分析Frank这个角色的结局?别逗了,他的结局从第一集就注定了,就是永恒的宿醉和间歇性的清醒。他不是角色,他是一种症状。
圣女Fiona?别逗了,她只是个玩砸了的俄罗斯方块高手
再聊聊我们的大姐Fiona。无数人把“长姐如母”、“坚韧”、“伟大”这些词往她身上贴,我听着都替她累。
伟大?Fiona做的每一件事,都不是出于什么宏大的理想,而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——她得让这个家活下去。她就像一个顶级玩家,在玩一局永远不会通关的俄罗斯方块。这边刚处理完Lip的麻烦,那边Ian的问题又掉下来了;刚给Debbie和Carl凑齐午饭钱,最小的Liam又出状况了。她的人生,就是不断地旋转、移动、消除那些从天而降的、形状各异的麻烦。
她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想要什么。当富二代男友Steve带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她面前时,她动摇了,但最终还是被这个家牢牢拴住。你以为那是爱?不,那更是惯性。是一种“除了我,还能有谁?”的绝望。
第一季里,Fiona的每一次崩溃和挣扎,都比她那些所谓的“坚强”时刻更动人。她不是圣女,她是被家庭这副枷锁铐住的囚徒,只是她已经习惯了戴着镣铐跳舞。所以别再吹捧Fiona的牺牲了,那不是牺牲,那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斗,而她,只是那个别无选择的士兵。
这不叫“毁三观”,这叫“芝加哥南区生存说明书”
好了,该聊聊最核心的那个词——“无耻”(Shameless)。
Lip,天才智商,却用来替考、搞小骗局;Ian,梦想参军,却在杂货店跟老板搞着不伦之恋;Debbie,人小鬼大,为了零花钱能偷一个小孩办“一日托儿所”……Gallagher家的每个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践行着“无耻”二字。
但这种“无耻”,与其说是道德的沦丧,不如说是一种环境适应下的进化。在芝加哥南区那个鬼地方,体面和规则是奢侈品,生存才是必需品。他们的所有谎言、偷窃和骗局,都是为了换取一顿饱饭、一个能遮雨的屋顶,或者仅仅是为了“今天能活过去”。
当整个社会系统已经抛弃了你,你为什么还要遵守它的游戏规则?
Gallagher一家的“无耻”,是对这个虚伪世界最响亮的回应。他们不相信勤劳致富的神话,因为他们身边全是勤劳但依旧贫穷的人。他们不相信法律的公正,因为法律似乎永远在为富人服务。所以,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规则,形成了一个抱团取暖、对抗外部世界的小小“黑帮”。
这才是《无耻之徒第一季》评分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。它用一种极端、甚至冒犯的方式,撕开了文明社会的底裤,让我们看到了底下那些肮脏、混乱,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东西。它不是在贩卖贫穷,它是在展示生命在绝境中是如何开出“恶之花”的。
所以,到底什么是“Shameless”?
它不是不知羞耻,而是超越了羞耻。是当一个世界试图用贫穷、阶级、偏见让你感到羞愧时,你选择昂起头,冲它竖起一根中指,然后继续用自己的方式,野蛮地活下去。
《无耻之徒第一季》就是那根中指。它戳破了温情,嘲笑了梦想,但最终,它让你爱上了这群混蛋。因为在他们那没皮没脸的笑容背后,我们看到了某种比“三观”更宝贵的东西——一种无论如何,都要活下去的,该死的、顽强的生命力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