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靶子。工作、生活、人际关系,就像是排着队等着上场的拳击手,礼貌地、一个接一个地,往我脸上招呼。每当我刚挨完一拳,还没来得及喘口气,下一记拳头已经带着风声来了。脑子里唯一的BGM,就是那句发自灵魂的嘶吼:啊好疼你们一个一个来!
这场景,你熟不熟?
尤其是在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行业,这种感觉简直被调成了“地狱”模式。我们管这叫“敏捷开发”,叫“迭代冲刺”。听起来多高大上?仿佛我们是踩着风火轮改变世界的哪吒。可实际上呢?你品,你细品。所谓的“Sprint”(冲刺),不就是一个为期两周的、被精准计算过的“受刑周期”吗?
一个Sprint开始,产品经理甩过来一堆“需求卡”(User Story),像不像牌桌上冷冰冰的筹码?然后,这些需求被拆分成无数个“Ticket”,分到你、我、他的头上。你的屏幕上,Jira或者Trello面板密密麻麻,每一个小方块都是一记精准的勾拳。你修复了一个Bug,那边测试又提了三个新的。你刚写完一个接口,前端说“哥们,这数据结构我用着不爽,你改下?”。你好不容易把手头的活清得差不多了,准备起身接杯水,钉钉“叮”的一声,老板在群里@所有人:“同步一个紧急需求,今晚务必上线。”
看到了吗?“一个一个来”,这根本不是混乱,而是一种被精心设计过的、高度理性的、流水线式的“疼痛管理”。它让你永远有活干,永远在“冲刺”,永远觉得下一个任务就在门口等着。它用“价值”、“效率”、“用户导向”这些漂亮的词汇,把对你个人的榨取,包装成了一场团队的狂欢。
最骚的操作是,这个系统还给你建立了正反馈机制。你每解决一个Ticket,就能把它拖到“完成”列表,那一瞬间的快感,就像游戏里打掉一个小怪。于是你上瘾了,你开始享受这种“清任务”的成就感。你甚至开始自我PUA:“我能抗压”、“我很多线程”、“我就是为大场面而生的”。
打住!醒醒!
这根本不是什么该死的成就感,这是一种精神麻醉剂!它让你专注于眼前的“这一个”痛苦,而忘记了去质疑这个制造痛苦的“永动机”本身。你就像那只温水里的青蛙,水温在一度一度地升高,你虽然觉得“啊好疼”,但因为每次只升高一度,你觉得“还行,能忍”。直到最后,被活活煮熟,还觉得自己为“敏捷”二字贡献了一身滚烫的肉。
我们这一代人,最擅长的就是把“忍受”美化成“坚韧”。我们把“被动接受”包装成“拥抱变化”。我们每天都在朋友圈里转发着“干就完了”,实际上身体却诚实地发出“我命休矣”的哀嚎。我们害怕停下来,因为一旦停下来,那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所掩盖的巨大空虚感,就会把我们吞噬。我们宁愿被动地喊疼,也不愿主动地选择“不”。
所以,别再把啊好疼你们一个一个来当成一句无力的吐槽了。它应该是一句警报,一声质问。质问那个不断给你派发任务的系统,质问那个默许这一切发生的环境,更要质问那个在疼痛中逐渐麻木、甚至开始享受这种“被需要”的错觉的自己。
或许,真正的解药,不是去学习什么时间管理,不是去喝那些“教你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”的馊鸡汤。而是敢于在下一个拳头挥过来的时候,抓住它,然后冷冷地说一句:“停。老子不玩了。”
发表评论